田园公租房住户斯黔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87岁的他去年住进田园公租房小区后,每天或在家看看新闻,或茶余饭后和老伴闲聊,或在小区里散散步、跟邻居聊聊天……这是他如今安逸的晚年生活。“我这套公租房的环境相当好,非常满意这个居住条件。国家发展是越来越好,老年生活也是越来越好。”
这位抗美援朝老兵是杭州15.67万户公租房保障家庭的其中一户,也是杭州用心用情筑造一个又一个“幸福家”的缩影。
翻开杭州公租房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杭州对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探索始于2004年,当时提出了重点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来杭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原有保障体系中部分既不符合廉租住房条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住房的“夹心层”群体阶段性、过渡性住房困难。
从那时候起,杭州在不断探索完善中推动着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其中,区级着重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公寓政策的探索,市级着重经济租赁住房政策的探索。
2008年,《关于加快创业人才(大学毕业生)公寓和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两项公寓”建设管理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009年,杭州出台了《杭州市区经济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杭州市区经济租赁住房管理细则(试行)》,正式启动经济租赁住房试点工作,推出试点房源97套,并于同年底开工建设全市乃至全省首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田园公租房,总面积约33万平方米。
2010年,杭州将市级经济租赁住房和区级“两项公寓”统一纳入公共租赁住房范畴,住房保障实现了对住房困难群体的政策“全覆盖”。紧接着,市政府接连落实了塘北、庆隆、蒋村、牛田、三里亭和花园岗等6个自建公租房项目。
此后,随着《杭州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杭州市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杭州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租赁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杭州公共租赁住房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形成了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社会参与、统筹管理、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2011年,杭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突破户籍的限制,将新就业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到公租房保障中,让包括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在内的新杭州人共享发展成果。
2013年,田园公租房正式交付使用,标志着杭州“公租房时代”的真正到来。吴金火是首批入住田园公租房的保障家庭,在田园春晓苑公租房小区已经住了8年多的他感触颇深,“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住房难、低收入的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我是受党政策红利的一个住户,很感谢政府建的公租房。” 2018年,随着塘北河畔水镜人家公租房项目的交付,由杭州住保房管部门自建的7个公租房项目全部交付入住。
除了自建,杭州还不断拓宽公租房房源筹集渠道。2011年底,明确了在商品住宅项目中配建公租房的方式,并专门印发了《杭州市在商品住宅出让用地中配建保障性住房实施办法(试行)》;2017年8月,再次明确完善商品住宅出让用地配建公租房政策,提出了“未来5年公共租赁住房保有量不少于8万套”的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商品住宅项目用地配建比例和范围。截至目前,市区两级通过新建、集中配建、商品房项目内配建、回购等方式筹集房源,累计推出公租房房源5.3万余套,累计落实配建公租房227.68万平方米。
“不仅有的住,也要住的好!”这些年,杭州住保房管部门一直致力于以改革的思路持续推动公租房优化升级。
为实现“职住一致”,杭州于2013年推出公租房“房源互换”举措,对于已选定房源并签订租赁合同的市本级公租房保障家庭,因现房源区位、楼层等原因不能满足生活需求的,可在租赁期内申请相互调换房源。
为进一步扩大保障惠及人群,2015年,杭州试点推出了公租房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并举的保障模式,并不断提升货币保障标准至24元/月*平方米,有效增强保障家庭通过市场租赁住房的能力。同时,每年不断放宽公租房收入准入标准,2020年,放宽到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66068元。
为全面提升智慧化管理与服务能力,杭州在全国首创公租房“公证云选房”,创新推出“杭州市公租房自助换房服务信息大厅”,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为基础的“三化”管理服务体系,公租房租赁服务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及“一证通办”。
为更好地提升居住生活品质,市本级公租房套内装修标准从每平方米不低于200元提高到不低于800元,保障家庭只需要配置必要的家居用品就可以拎包入住,真正意义上使住户能够从“住得上”升级到“住得好”。在蒋村公租房小区,杭州住保房管部门还联合团市委启动了“住创1215”工程,成为杭州首个“公共租赁住房服务创业青年示范区”,为青年人才创业创新提供“楼上安居、楼下创业”的新样板。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忧居”到“优居”,杭州公租房这项惠民工程让更多住房困难群众与“新杭州人”在杭州圆安居梦、筑幸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