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杭州印发了《杭州市老旧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补建试点工作方案》,上城区先行先试,以鼓楼花园等8个小区为试点推进专项维修资金补建工作。目前全区共补建资金81万余元,为老旧小区日常维护提供了“自我更新”能力。
随着小区“年龄”增长,房屋的“小毛病”会越来越多,部分小区没有物业维修资金或资金不足,如何在长期使用中确保房屋能被安心居住?为破解这一难题,针对住宅共有部分维修实际需要,我市按照“业主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协同”的原则,积极探索老旧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补建的路径和方法。一起来看上城区这几个小区的亮点做法↓↓↓
鼓楼花园小区:党建引领 先行带动
鼓楼花园位于上城区紫阳街道上羊市街社区,1998年建成交付,为杭州最早一批商品房小区,共6幢多层住宅、业主86户,由于物业维修资金短缺,小区维修一度面临困境。
为此,在上城区住建局的指导下,街道、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由社区党委、业委会、物业企业联合,充分发挥三方协同作用和基层网格力量,以居民房屋补漏维修、加装电梯保修期满后维修等需求为切口,合理引导居民参与维修资金补建的热情,并积极答疑解惑,多措并举推进补建工作。
在整个维修资金补建的过程中,首批补缴业主至为关键,鼓楼花园小区业委会成员及党员骨干等6户业主率先补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社区党委继续发挥多方合力,结合首批补建人员反馈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细化补建工作流程,按照先易后难、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逐步推进补建工作。
去年底,鼓楼花园顺利完成了专项维修资金补建工作,共补建住宅面积2659平方米,缴纳资金9万余元,免除了老旧小区“养老”的后顾之忧。
海景城花园小区:三方协同 协商共治
海景城花园小区位于上城区九堡街道相江社区,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共有多层房屋14幢、居民365户,是典型的“老破小”。随着房屋使用年限的增长,小区外墙开裂、雨水渗漏、管道淤堵等问题日益凸显,亟待维修。然而,由于小区未曾设立专项维修资金,导致维修一度陷入僵局。
为了解决居民愁盼,街道、社区积极推动小区的维修资金补建工作,强化党建引领,牵头组织物管委、物业公司、党员先锋、居民骨干等多方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共议小区维修资金补建方案,同时充分利用小区公共收益结余,化解资金筹集难题。
“对于有顾虑心理的居民,我们会一对一上门访谈,逐户做思想工作!”相江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在推进过程中,对于居民的顾虑,社区、物管委、物业三方组建了攻坚小组,进行微网格走访,全面梳理居民问题,依托网格议事平台进行政策解读,详细阐释维修资金补建的实际需求、资金来源、用途与管理方式,最终赢得了大多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去年9月,海景城花园小区业主大会召开,最终维修资金补建方案顺利通过,区住建局与街道社区上下联动、紧密配合,加速推进维修资金专项账户设立与资金补交流程,10月底圆满完成小区专项维修资金补建工作。不仅如此,针对维修资金后续使用管理,社区、物管委、物业三方联动,修订完善小区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等管理制度,加强对房屋“养老金”的精细管理,主动接受监督,让维修资金精准服务居民所需。
湖滨街道羊血弄6号:规范筹集 高效管理
羊血弄6号位于上城区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开放式老旧小区,其中半数以上为私房回迁居民,无房屋维修资金账户。面对小区共有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的实际需求,街道、社区积极推动小区维修资金账户应补尽补,打破了小区无专项维修资金账户的困局,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前期做好广泛宣传推的基础上,社区分组开展入户走访,深入了解每位业主的实际情况、补建意愿及问题意见,先后4次组织召开攻坚克难事项工作推进会,对于居民提出的疑虑和问题分类梳理、逐项研讨,确定解决方案,街道、社区、物业联动配合,通过上门面谈、电话沟通等方式针对耐心解答居民疑问,详细解读补建政策,增进居民的理解和认同。
经过反复磋商,最终明确了小区各户居民维修资金补建的标准和出资方式,去年9月资金到位,共补建住宅面积580余平方米,缴纳资金1万余元,为小区共用部位和设施设备的维护修缮筑起了屏障。同时针对筹集的维修资金,修订完善小区管理规约等,小区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