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杭城山明水秀,万物欣荣。坐落于体育场路的大营盘小区被中河和东河环抱,地处繁华却有独特的静谧舒适。小区建成已逾二十年,楼内住有不少老人,加梯需求十分迫切,从2018年开始推动加梯,到2019年第一部加梯竣工,再到今年最后两个单元加梯完工,整小区15个单元整整齐齐地实现了加梯全覆盖……
从“快乐邻里坊”说起
邻里和谐再“梯”升
拱墅区大营盘小区共有4幢住宅、15个单元,居住着240多户居民。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60余人。和大多数老旧小区面临的问题类似,许多住在高楼层的老年人,因为腿脚不便或者身体欠佳的原因,成为“悬空老人”,加梯是他们的迫切需求。
“推进加梯的过程很不容易!”作为大营盘小区的“大家长”,郑红亚不仅是拱墅区人大代表、原浙大御跸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更是加装电梯“帮帮团”的团长,她回忆说。
加装电梯的第一步便是民意的协调统一。这是最关键,也是耗费最多时间精力的一步。从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出发,每家每户的想法都不尽相同,需要有人来穿针引线,细致梳理,找到其中的“最大公约数”。
郑红亚想到,不能把加梯当作一项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要利用这次加梯的机会把邻居的关系建立起来。于是,大家集思广益,做了不少创新。比如,把保安室改成“快乐邻里坊”,这是社区李书记的创意,相当于小区有了自己的客厅,从早到晚都有热心邻居在这里聊新闻、拉家常、打毛线、分享信息。一来二去,大家的关系越来越好。
说起加梯,在“快乐邻里坊”的阿姨们立马燃起精神头,喉咙一个比一个“响”:“坐在这里的老太太,都很能干,都是加梯牵头人!”“当初,我拿着意见征求表,找到一楼邻居,在电动车后备箱上签了字。”“电梯装好,我们自愿来搞卫生,搞了3年了。”“加梯成功真当是不容易的!”……
加梯过程中曾经的矛盾纠纷,就在这集思广益之下,七嘴八舌之间,逐渐烟消云散。邻里之间也越来越熟络,越来越亲密,生活品质和邻里温情随着电梯一起“一键上升”。
不仅如此 ,长庆街道还牵头成立了“加梯帮帮团”,在郑红亚的示范带领下,小区内越来越多的老党员、老干部、退休居民积极参与,大营盘小区15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3到5名帮帮团成员。他们在学习加梯政策、法律法规的同时,逐步推动加梯工作。从征集民意、召开协商到分摊加梯和维保费用,再到选择优质电梯公司……每一步背后,都有着帮帮团成员的努力。
做到“加梯全覆盖”
最难的是首台梯
在12幢1单元,80岁的刘奶奶曾为上下楼伤透了脑筋。家住六楼,103台阶,对于这位中风老人而言,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去医院看病,刘奶奶只能隔三差五打电话请家政服务的小伙背着上下楼……久而久之,刘奶奶想置换一套低楼层的房子,离开自己居住多年的大营盘小区。但想要找到称心如意的房子谈何容易?正在老两口一筹莫展之际,小区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了加梯帮帮团。
今年82岁的戈师傅也住在12幢1单元,他就是小区“加梯帮帮团”的骨干之一,花白的头发,金丝边眼镜,说话时嘴角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
“我们单元是全小区第一个加梯成功的单元,是蛮不容易的。”聊起当初自己跑上跑下、挨家挨户沟通的往事,戈师傅记忆犹新,“关键就是要放下架子和面子,多多换位思考。”
“年轻人下班比较迟,那我就专门等到下班之后再上门沟通,有些话当面不好说,我还写了一封长信给他。”“年轻人,我们就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中老年人,我们就将心比心地‘做工作’。”郑红亚在一旁补充道。
有了电梯,上下楼一键直达,刘奶奶出门回家既方便又安全。“刘奶奶本来很少讲话的,那天见到我,突然间一字一顿地说,‘这里永远是我的家了!’”郑红亚回忆时,眼里闪着泪光。
在首台电梯成功加装之后,居民看一看,乘一乘,都觉得蛮好。这无形之中带来了连锁效应,越来越多的单元楼内部发动了起来,开始着手推进加梯,加上街道社区、帮帮团成员的帮助,内外合力产生了“加速度”。一次又一次的“红茶议事会”在社区会议室、小区“快乐邻里坊”召开。“顺利推进时开会5到8次,不顺利时开会十几次,才能把加梯方方面面都确定好。”郑红亚说。
加梯群变为邻里群
家风文化进电梯
如今,大营盘小区成为杭州“加梯全覆盖”的老旧小区典型代表之一。
对于加梯后的体验,低楼层的业主后来还和郑红亚说,加梯后多了两个“清”字:没了上下楼的脚步声,耳根清净了;下雨天楼梯上也不会有水渍脚印,地面清爽了。“低楼层业主的支持和体谅,也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助力。”郑红亚说,“加梯群现在变成邻里群,有什么烦心事,大家都能帮上忙!”
除此之外,给加梯布置上“家风”文化元素,成为大营盘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七大家风以主题画的形式展现在电梯外立面,成为各单元楼的醒目“文化标签”。
“我们在电梯前合个影吧,这个重要的日子一定要纪念一下!”最近,在女儿出嫁的大喜日子里,10幢2单元的储阿姨拉着老伴儿在新加装的电梯前合影。“咔嚓”一声,这组感人的画面也成就了“家风”主题的电梯成为最美背景。
加梯工作的启示
“加梯工程不是单纯的施工项目,是打开每家每户心门的钥匙。”郑红亚感慨道。从2018年到2025年,这场历时八年的“幸福接力”印证着基层治理的朴素真理:真正的民心工程,需要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用“协商民主”织就“情感纽带”。
加装电梯如同社区土壤里长出的藤蔓,让悬在半空的生活落了地,让困在楼上的“笑容”下了楼,让“家和万事兴”的期盼顺着轿厢“升腾”,化作千家万户真实的幸福感。当老龄化浪潮拍打城市屋檐,大营盘的故事启示我们——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坐标系里,每个群体都能找到温暖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