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临平区汤家锦绣公寓二区崭新的电梯连廊上,87岁的陈奶奶熟练地按下按钮,蹒跚着走出电梯走向老年活动中心……这样的场景,在没有电梯之前,对这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是一种奢望。“加梯后,现在一天能下去几趟!”陈奶奶的笑容里是藏不住的满足。
腿脚不便的87岁陈奶奶坐电梯上下楼
银发困境与成片加梯
汤家锦绣公寓二区位于临平区星桥街道汤家社区,是一个多层拆迁安置小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汤家村实现整体拆迁安置,居民迁入这个集中规划建设的现代化安置小区。该小区于2014年交付使用,共有27幢住宅楼、59个单元。小区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占比较大,居民上下楼出行困难,加梯需求迫切。
为解决这一难题,在市、区两级住保房管部门的指导下,汤家社区着力推进汤家锦绣公寓二区电梯全覆盖加装项目。该项目覆盖了小区全部27幢住宅楼的59个单元,共加装电梯59台。凭借其覆盖整个安置小区的巨大体量,以及从启动到完工一年不到的高效速度,成为临平区安置房小区中规模最大、推进最快的“成片加梯典范”。
汤家锦绣公寓二区成片加梯后实景
15天时间凝聚共识
汤家社区周副书记向我们回忆道:“当时最意想不到的是我们只用了15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意见征集的工作。589户居民有85%以上的居民投下了赞成票,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鼓励和信心。”这是数百户家庭对加梯的渴望,也拉开了临平区安置房领域体量最大的整体加梯工程——59台电梯同步加装工作的序幕。
然而将民意转化为现实并非易事。59个单元同步推进,涉及数百户居民的不同诉求,施工带来的不便等等众多需要精细化解的难题。
面对挑战,社区迅速组织党员、物业、业委会、居民组长、电梯技术人员等成立“加梯工作专班”,高效推进加梯工作。不仅如此,为将破解难题的关键“钥匙”牢牢握在居民自己手中,一支由社区党员、热心楼组长、业委会成员组成的“加梯帮帮团”应运而生。他们化身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民意收集员,开启了“红脚印”入户行动。
“装不装?如何装?大家商量着办!”这是“帮帮团”成员们挂在嘴边的话。他们带着设计图纸、费用分摊方案,一户户敲门,一遍遍解释……对于低层居民的担忧,他们实地测量,精确计算电梯井与窗户的距离,用数据说话;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他们协调制定灵活的免息分期付款方案。短短15天内,依靠基层协商巩固了民意基础,更成功化解了分歧,为加梯项目顺利推进打通了民意关。
开展“红脚印”走访,在居民家中宣讲加梯政策
“样板引路”与“四统一”施工模式
民意统一之后,如何高效、高质量地完成59台电梯的加装?成为下一个考验。为此,社区和施工方打出了创新的“组合拳”。
首先登场的是“样板引路”。在4幢2个单元,样板电梯率先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鲜活的“体验馆”。样板梯的成功运行,像一颗“定心丸”,消除了观望者的疑虑,点燃了全小区对电梯生活的期待。
紧接着,“四统一”施工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小区内复杂的地下管线、狭窄的空间以及同步施工可能带来的扰民问题,项目采用了“统一设计、统一迁改、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一次性统筹完成管线迁移、基坑开挖等基础性工作,避免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重复开挖。同时,预制连廊装配技术的应用,如同搭积木一般,将工厂预制的连廊组件运抵现场快速组装,大幅缩短了施工工期。
汤家社区为样板梯的启用举行仪式
加后管理与邻里新生
在社区周副书记看来,加梯不仅是装一部机器,更是装一份对居民的尊重。当最后一台电梯通过验收,汤家锦绣公寓二区彻底告别了“无梯”时代。为让居民用得放心,社区协调完成了59台加梯15年的“全托管”专属服务合同签署,将电梯安全责任主体落实到电梯公司,解决了加梯业主的“后顾之忧”。
加梯后,最大的改变当属于小区里的老年群体。陈奶奶实现了“下楼自由”,多年来行动不便的蒋师傅也不用为上下楼发愁了,他们找回了更多生活的乐趣。更让大家高兴的是,邻里关系的变化:“以前爬楼太累根本就不想出门,现在电梯里碰面聊聊家常,感觉热闹又亲切!”
【加梯工作的启示】
这个曾经因“爬楼难”而困扰的安置房小区,因为加装电梯这件民生实事,焕发出新的生机。汤家锦绣公寓二区全覆盖加梯项目通过成立“加梯工作专班”、组建“加梯帮帮团”和“红脚印”入户走访行动等举措解决民意关,用“样板引路”与“四统一”施工模式打出创新“组合拳”,多措并举推进加梯进程。“全托管”专属服务合同的签署,更是有效解决了加梯后续维护管理难题。
小区59台全覆盖加梯,如同59个温暖的注脚,书写着直抵人心的民生答卷。而这“一键幸福”的模式,正在杭州更多的老旧小区里,按下启动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