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40年,也是杭州住房制度变革的40年。
在杭州,住房制度经历了由福利化分房和低租金公房制度向住房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重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重要组成部分的住房保障制度,同样不断演变、发展着。
改革开放前,杭州的“原住民”大多居住在旧城区的老房子里,一个小院里住几家人,三代同堂挤在“筒子楼”二三十平方米的一间房里,都是百姓生活的常态。
文一路21号筒子楼 来源:网络
没有厕所,拎马桶、上公厕;没有厨房,在过道上烧火做饭;没有浴室,用大木盆和塑料浴罩……
福利分房制度,也就是采用行政手段对居民住房进行实物分配,这种住房分配制度通过国家拨款给各级单位,各单位自己给职工建房来自行分配。那个年代,很少人有自己的房子,大多数人只能等待单位分房。而福利分房最大的特点就是“粥少僧多”,“房荒”问题突出。不少年轻人感叹:“找媳妇容易找房子难。”
住房的变化,是社会变迁、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后,杭州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民的住宅,从平房到楼房,从狭小拥挤到宽敞明亮,从几代同室到各居其屋,从有房住到住好房……
80年代中期,很多家庭住进了带有卫生间、厨房的单元楼,居住条件上了一个大台阶。
进入90年代,国家大力改革住房制度,原先的福利分房,逐步被商品房取代。
21世纪后,随着住房普及,很多人家已经搬进了新式的现代化小区,向漂亮公寓、电梯高楼、洋气别墅迈进。
杭州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从1949年的4.15平方米,到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的11.7平方米,再到2017年的36.4平方米——比新中国初期增长了7倍之多,比改革开放伊始增长了2倍多。
我们的市民提高了生活品质,我们的城市也一样,在不断刷新“颜值”的同时,不忘初心,保留着城市的气脉和灵魂。
围绕“住有所居”和“住有宜居”目标,杭州一手抓“商品住房体系”建设,一手抓“保障住房体系”建设,满足居民的各种不同住房需求。
商品房体系的发展,让大部分杭州市民搬到了宽敞舒适的住宅大楼,但还有中等偏下收入、新就业大学毕业生等住房困难群体。为此,杭州构建了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包含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人才租赁房等多元化、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持续为不同群体实现人居条件改善和品质提升,让不同群体的美好居住梦想都能逐步成为现实。
在杭州,最具“工匠精神”的旧城改造也一直在进行中。
从2007年开始,杭州持续实施危旧房改善工程,通过维修、拼接、重建改善等多种形式,消除隐患、增配厨卫设施、保护历史风貌、改善消防条件,让每家每户都有了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生活品质得到飞速提升,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舒适。
(魏奋 房轩中)